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企业管理 >> 管理体系 >> 正文
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隐性知识管理
作者:康正 赵金… 来源: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1-16 21:08:59

  摘 要:项目进度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各类知识,由于隐性知识的固有属性,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要比显性知识的管理困难许多。文章首先分析了项目进度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分类及特点,然后提出了项目进度管理中隐性知识管理的框架,最后对隐性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隐性知识

  在已有的文献中,关于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仅仅具有这些言传性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知识提供的是一般的原理。在用于具体实践中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的主客观条件加以选择、综合与灵活处置。特别是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和独特性特点,使得它的进度管理更不能一切都按照成规办事,而需要有独立的抉择和处置。这时候,包括经验、直觉、洞察力在内的隐性知识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项目成员和项目团队中,高度个性化和情景化、难以表达和沟通,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在现实中,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进度管理的经验、技艺(能)、印象、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团队默契、团队文化等。

  1 进度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分类。本文根据隐性知识存在的主体不同,可以将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分为个体隐性知识和项目团队隐性知识。

  (1)个体隐性知识。是指项目成员在项目进度计划制定阶段,分析进度的影响因素、项目实施条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出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洞察力、判断力、预见性以及决策能力等;以及在项目进度控制阶段,项目成员在分析项目进度情况、进行项目进度协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验、直觉、灵感和技艺等。个体隐性知识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年龄、经历、修养等因素有关。这些知识广泛存在于项目实施的一线员工中,

  (2)项目团队隐性知识。是指项目成员由于彼此紧密地互动和沟通,通过模仿与练习、感悟和领会,形成彼此能够意会却不可言传的知识。它表现为团队所掌握的技艺、操作流程、团队文化以及团队成员的默契和协作能力。

  2 进度管理中隐性知识的特征。

  (1)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被激活。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只有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挖掘其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并使这种隐性知识逐步明晰化。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项目成员之间必须进行沟通,彼此交流所思、所想,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才能保证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

  (2)项目进度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发挥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项目成员个人性格、经历、修养,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对个人隐性知识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下,员工隐性知识的发挥效果要好些;相反,比在一个沉闷、没有活力的工作环境下,发挥效果要比较差。

  (3)只有不断交流,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动态发展。每个人的隐性知识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完善,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现不足,得到改善,同时才会有新的隐性知识产生。

  (4)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隐性知识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是没有被编码和格式化的知识。这些隐性知识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交流与转化速度相对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等。

  二、隐性知识的管理框架

  隐性知识通常是组织中最具有价值的知识,但其极易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人员的离职而造成流失。在项目进度管理中,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项目进度管理中隐性知识的管理就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促进隐性知识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转换,达到进度有效管理的目的。项目进度管理中隐性知识的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项目管理中隐性知识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关键工作:(1)隐性知识的激活与利用;(2)隐性知识的转换;(3)外部知识的吸收。

  1 隐性知识的激活与利用。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隐性知识只有被激活利用才能发挥功效,否则,这些隐性知识只能停留在项目成员大脑内或项目团队之中,对于改进进度管理没有作用。项目管理者要采取措施,激活存储在团队成员头脑中和团队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这些措施包括:(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其隐性知识的应用;(2)建立员工交流的平台,交流能够激发灵感,激活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3)培养适合隐性知识应用的环境,使团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