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房地产 >> 正文
从供应到集成,探索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建设报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09-7-6 11:04:04

  中国的住宅产业化之路在哪里?该如何实现?

  中国住宅产业化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很多人都憧憬过产业现代化实现之后的美好景象,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构思去往美好愿景的路该怎么走。回顾过去的10年,业内人士为推进住宅产业化一直在致力于住宅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并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在住宅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应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现阶段,如果还仅仅停留在这种方式上,已不能适应住宅产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住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该如何走,并没有找到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并且是易于被复制和广泛推广的具有普适性的模式。这无疑是当前踯躅不前的重要缘由。

  住宅产业化基地,正是对产业化路上遭遇的种种问题的“实验室”。全国范围内现有的10个试点基地,正按不同的类型进行着不同模式的探索。

  日前,记者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与产品处处长叶明,他一直为住宅产业化基地的试点工作而忙碌,也一直为寻找住宅产业化的合理模式而苦恼。在不断批判和反思之间,他向记者描述了他的构思,由部品供应商向集成商的转变,由试点基地到布局全国,产业化的推进宛如一副巨型战略沙盘,呈现在记者眼前。

  “一盘散沙”成为制约产业化进程的瓶颈

  显然,中国目前的住宅产业化状况是不尽如人意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叶明告诉记者:目前的局面是,无论部品还是技术,整个产业化链条上呈现出的是“一盘散沙”的形态。这种“散”表现在:我国的住宅建设,主要由施工企业采取总包或分包的方式独自完成。产品生产企业主要以销售产品为主,由于缺乏工程应用的必要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品生产与住宅建设脱节,产品的使用与工程技术脱节,致使住宅的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责任难以追究。

  以一个住宅项目的电气设备为例。一套住房里,所有的大小部品和部件,如电源开关、断路器、管线、插口等都是向不同的供应商采购的,再由不了解这些产品的建筑工人和装修工人进行安装和改造。电气是这样,上下水管道、门窗等部品几乎都是这样。一套住宅里的一套系统可能采用了若干家不同供应商的产品,没有系统的技术集成和整合。

  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供应商仅仅是提供商品,并没有提供技术和安装,更别提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建筑主体进行设计调整和技术升级了。这样,产品与产品之间是零散的,部品与住宅开发建设之间也是脱节的。与此同时,整个住宅建筑产品市场也是“各自为政”、零散无序的情势。在这种局面下,当然难以形成推动产业化前进的整体合力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零散的商品供应模式使普通购房者在遇到质量问题时,难以找到一个责任主体,利益受到了损害。

  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紧密连结和高度集成,既是迫切之需,也是突破瓶颈之策。

  集成,绘制产业化的战略沙盘

  “只有技术集成,才是解决产业化困境的根本方式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叶明所说的这种集成,主要包括技术与部品的集成,以及部品供应与住宅开发的集成。

  这其实是一个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的问题。他描述说,“产品供应商”一旦转变为“集成商”,局面将完全改观。一套住宅或者整个住宅项目将全部由一个部品商集约化供应,他不仅仅是生产和销售商品,还要提供与之相关的技术、安装等服务。这样,他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产品进行集成,形成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在开发设计的一开始就参与进去,进行策划和调整。一方面,既能完善地与建筑本身相结合,又能与前期各环节相关联;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和制定低、中、高不同档位的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而购房者在遭遇质量问题时,也能直接找到这个唯一的集成商,有效地解决问题。

  他介绍说,国外普遍都已遵循这种模式,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住宅建造商将住宅按部位划分为若干部品进行工程的组织与实施。各类部品均由不同专业化的制造商通过设计,在工厂制作与集成后,到现场进行安装,并负责后期的维护。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各部品生产企业间分工明确、界限分明,并形成相应的协调有序的施工组织。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住宅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而且使各生产环节形成有序的生产流程。同时,也有利于建筑设计、住宅开发、部品生产、施工安装等能够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有序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体系,优化住宅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目前我国还仅仅在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进行这种实验和探索。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建立是从2001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rticleInput    责任编辑:ArticleInput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